我们在北方地区看见的绚丽北极光,其实是氧气被太空高能粒子电离结果。之前认为是氮、氪被电离都是错误的。氧原子和高能粒子碰撞,内层电子获取能量,跃迁至更高的轨道。但极不稳定,将获得的能量以光子释放出来。释放出波长557、7纳米的绿光。
美国在1958年搞出了百眼巨人行动(Operation Argus)。为测试克里斯托菲洛斯效应,该理论认为高空核爆炸会在地球大气产生一条辐射带,类似于范艾伦辐射带。这些辐射带可用于战术,包括阻碍无线电和雷达传输,洲际弹道导弹弹头的外壳和引信机制的损坏或破坏,并威胁进出轨道飞行器的人员。由此可以推断,如果在太空中爆炸足够多的核武器,美国可能会拥有覆盖整个国家的防御性导弹防护罩。这是一个影响了整个星球的实验,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地球物理实验”,该实验被批准,大约9艘船和4,500人参加了这次行动。
说起克里斯托菲洛斯,他其实是希腊的一位电梯修理工人,一个典型的民科。他在业余时间却研究关注用于提取核原料的粒子回旋加速器一类的前沿科技。经常把他的业余研究成果写成报告寄给美国核研究机构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
有一次,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员工看了克里斯托菲洛斯的一个报告,竟然发现Christofilos在报告中提到的加速器设计与国家实验室的设计一模一样,当时国家实验室的员工还以为他们的设计被泄露了。
数年后,国家实验室的加速器设计更新了,国家实验室的员工在老旧信件中翻出了克里斯托菲洛斯两年前寄来的一个加速器设计,与当时国家实验室的加速器设计也大同小异,但信寄出的时间是在国家实验室的加速器设计发生之前。从此,国家实验室发现了他虽然是个电梯修理工,但是一个天才,力邀克里斯托菲洛斯加盟国家实验室,成为一名研究员。
测试后发现,核裂变碎片的β衰变产生了人造电子带。这些在大气层持续了几个星期之久。确实降低了雷达信号的接收和传输,证明了克里斯托弗洛斯效应正确。直到1982年4月30日,测试的全部结果和文件才被解密。
1961年,苏联仿效“百眼巨人行动”,引爆了太空中的核弹头以制造电子云。在1958年至1962年苏美冷战高峰期,为了防止对方核打击,美国总共向太空发射了14枚核弹头制造β粒子云,而苏联在向太空中发射了7枚核弹头。由于当时苏联对电磁脉冲(EMP)的影响并不十分了解,1962年10月22日在海拔290公里处引爆了核弹头时产生的电磁脉冲感应电流,把方圆570公里内的铜电话线融化,烧毁了卡拉甘达电厂的传输设备,并切断了多个城市之间的电缆。
1962年7月9日,在太平洋很大地区出现了绚丽的极光。那是美国进行的海星Prime高空核试验,是在外太空进行的最大规模的核试验,一个雷神火箭携带1、4兆吨的TNT热核弹头,在海拔400公里高度爆炸。爆炸导致了强烈极光现象,照亮了太平洋的一个很大区域。其爆炸后近两年,还能在太空中观察到了辐射带。
人类的疯狂举动,导致外星人早早做出了警告。
冷战时期,温德尔·史蒂文斯说,ET告诉他们南非派恩敦的联系人,他们制定了一项紧急计划,称其为“火球计划”,以试图在这里营救尽可能多的人员,以防万一我们有点燃爆炸物的危险。他们说我们已经达到危险等级,现在已经撤离了他们的队员。在大气中一定水平的某种热核爆裂,足以触发这一点!
金星人托尔也提及,1945年,为了保护地球周围脆弱的大气层,100艘船包围了地球。由于原子弹爆炸,空气中元素的分离,很容易发生原子链式反应。地球可能已经被摧毁,从而产生了许多问题,还必须均衡它的涟漪效果,投射在宇宙中,这会造成很多,相关世界的问题。
墨西哥核能教授接触的仙女座人Elyense说,星际放射性云一直是飞船的主要敌人,他们释放高浓度氧中和它以保护飞船。这种放射性云几千年以来一直靠近地球,非常危险,具有爆炸性。在历史上曾经被大气厚厚的氧气地幔所排斥。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进入大气层。如果有人排放一种能刺激宇宙云的气体,就会使你们的地球消失。
仙女座人Elyense曾邀请墨西哥核能教授参观处理人类核爆废料过程。飞船停在太平洋科迪亚克海以南,3千米空中。美国投射核武爆炸后,启动抽吸装置进行中和。这次行动是和昴宿星人一起进行的。
1955年9月,这张照片由《辛辛那提邮报》(美国)的一位新闻工作者交给了CRIFO的负责人Leonard H、Stringfield。根据他的说法,它是一个不明飞行物,是在氢弹爆炸引起的烟雾柱旁拍摄的。
琳达·波特绑架案中,外星人说人类政府在太空中进行的一项秘密实验产生了一种非常危险的副产品,回到了我们的大气层中。有毒化学物质将是导致天火的因素之一。大气中的核废料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可能会造成灾难;可能引发致命的连锁反应,使我们的天空着火。他们向我们展示了从太空看到的地球图像;整个星球上围绕着一枚真正的火环,它必须经过大约二十年的时间,人类或外星人,才可以重返地球。现在有海洋,有大洲,未来只有海洋。
我感兴趣的是相当多的外星人就同一个话题表达了关切。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