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德经版本的一些差异 漫谈老子的“道”是什么

有人说《道德经》被后世篡改700多处,160多句发生重大变化!

老子(公元前571-公元前471年)是春秋末期的,郭店版本是战国中期(公元前300年左右)的,相隔也有100多年了。应该最接近原意。之后300年演变为马王堆锦书版本,之后700年演变为传世版。

我不是道德经研究专家,摘取某处,泛泛而谈。但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老子十六章传世版,锦书版,郭店版的区别。

传世版: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锦书版:致虚极也,守情表也。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天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情,是胃复命。

郭店版:至虚恒也;狩中*也。万物方作,居*以须复也。天道员员,各复其堇。归堇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沕身不怠。

注:恒本义为上弦月渐趋盈满的样子,又通“亘”指绵延,延续,长久、持久的意思;堇是指黄土,大地。

仔细对比,我发现,三个版本是逐渐变化的。

老子100多年后的郭店版本,最早指出天道圆圆(员员),老子对月亮,天文,以及世间万物,做出了观察,发现都遵循循环往复模式,并以此作为道的阐述基础。

到了300年后,汉惠帝时代的马王堆锦书版,已经开始,从对天象观察,偏向独守静坐的——致虚极也......

再到700年后,三国的王弼的传世版,已经将这个错误概念固化,在整句描述中,走向了归根复命,先天后天之说。

现在,我基于理解,将老子传世版,锦书版,郭店版三合一:

至虚恒也,守静表也。万物旁作,居以须复。天道圆圆,各复其堇。归堇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大意翻译:

【至虚恒也,守静表也。】

月亮持久循环展示是一种永恒规则。安静观察,规则显现。

【万物旁作,居以须复。】

各种植物生灭,也是持续循环的。

【天道圆圆,各复其堇。】

天上星辰的轨迹,一个个圆环一样,都有其循环。

【归堇曰静,静,是谓复命。】

循环往复,是静,跟随这种循环。

【复命,常也。】

跟随这种循环,把握了普遍规律。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道了它就明智了。不知道,胡乱作为的反作用力,是凶险的。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

知道一切都是循环往复的一部分,就能包纳一切。整体即自己,没有私欲。这是泽被苍生的王者的品质,老天也是如此。它是规律。

【道乃久,没身不殆。】

道是永恒运作的。就算你肉体不在了,它还是永远那样。

总结:

老子根据对天象的观察,指出,万物是一,它在不同阶段显现的细节,统一在一个大循环中。历史上很多人(版本)对老子有误解,认为只是主张清虚无为,实际原始道家,主张“道”是整体循环,不同事物的“道”有不同的循环规则,以及包括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这拓展了“道”的实践性。其次,宇宙的变化规则,需要通过人静心去解读才能掌握,与人性浑然一体,它与人性是一致的。老子相比孔子,更早提出,性与天道一致。他主张,掌握事物本质,即第一性原则,指导人生和社会发展,按照规律办事。

老子将主观、客观、认知、实践,都统一于一;将修真养性、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合一;将时空、万物、意识合一;将动静、阴阳等事物不同观察角度、形而上学和方法论,二元合一;天人合一。也正是这种思想影响了儒家,孔孟思想大成的《中庸》提出了: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它也吻合钱学森老先生的系统工程理论。

最后,老子还指出,个体肉身的生老病死也是永恒循环的一部分。如果拓展一点他的思路,那就是知“道”用“道”,可利族群发展,新陈代谢,生生不息。而后世道教,迷恋个体肉身永恒,这岂不是对自我主张理念的悖离,当然他们可能不知道原始道家在说什么。可悲。原始道家被歪曲的南辕北辙。

将一切视为一个整体,是科学发展观。个体并不独立其外。

后代皇帝主张开明,却多干荒唐事,被丹药毒死,短寿于修仙是其中之一。再次证明,性与天道一致,自欺欺自。迷恋权力,各种说的比唱的好听,但折腾老百姓的人不少。似乎“道”可以拿来利用,而自己不必遵守。现代人类社会,几百年来科技快速发展,导致整体走向唯理性自负的倾向,蔑视人类情感、直觉和形而上学以及理性共同构建的自发秩序,最终可能走向科学控制论的反乌托邦社会。少数人也是这种,我利用法则,但我在法则之外的想法。

评论